从《胭脂》到《狂飙》:苏小玎的反派塑造之路
从电视剧《胭脂》里笑里藏刀的仙道枫,到《媚者无疆》中的癫狂皇帝,都让导演徐纪周看到了演员苏小玎对反派人物的塑造能力。当拿到《狂飙》中的高启盛这个角色时,苏小玎特别高兴,他知道自己一直憋着的那股劲应该往哪使了。
热播剧《狂飙》中,苏小玎饰演了高启盛一角,为此他特意研究了犯罪心理学。 受访者供图
高启盛的三阶段人生与犯罪心理
为了高启盛,苏小玎进组前特意研究了犯罪心理学。他给高启盛分了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戴的眼镜都是符合他当下状态的。还有高启盛的每一次挨打,他和张颂文都会反复探讨。对于人物充分的准备,不但让苏小玎塑造的高启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,更让他经受住了张颂文每天的“灵魂拷问”。
敏感、自卑,是埋在他心中的罪恶种子
作为演员,苏小玎觉得自己有必要琢磨明白高启盛心中犯罪的“种子”。查阅了一些资料后,他发现高启盛这类人做事的思路本身就和普通人不一样,普通人有是非观念,但高启盛考虑问题的点却很奇怪。比如他拿冻鱼去杀李宏伟,一方面是因为李宏伟在饭桌上羞辱哥哥是臭卖鱼的,另一方面他觉得用刀会沾一身血,回家还得洗衣服,他最烦的就是洗衣服。再比如,他最终走上贩毒的道路,抱怨是哥哥没有让他进建工集团,他必须自谋出路。
而高启盛犯罪的根源,就来自于他的极度自卑和敏感,“记仇”,苏小玎说“他属于受到一点点挫折,就会记一辈子的那种人。”有一本书叫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》,很适合高启盛,“他脑瓜好使,学习优异,记忆力超群,原本他可以成为天才,却因为自己性格上的偏执最终成了‘疯子’。”
苏小玎认为,高启盛一步步走向深渊,全因自己的性格所致。 图片来自该剧官微
三副眼镜,暗示了高启盛的三个人生阶段
苏小玎给高启盛的人生分了三个阶段,上学时是一个阶段,他的自卑也来自于这个阶段。高启盛扎根于旧厂街,哥哥是个卖鱼的,旁人对他的态度根深蒂固,没人觉得他能从这里走出去,也没人看得起他们一家。而那个时候他遭遇到的校园霸凌也成了他后来“报复”和“罪恶”的一颗种子。
卖小灵通是高启盛很重要的第二个阶段,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有“前途”的事业,发现了商机,却也因为几万块的启动资金,把哥哥卷入了一系列的案件中,最终令哥哥走上了另一条路。第三个阶段则是高启盛经营小灵通亏损,他为了填补亏空走上了贩毒的道路。
针对高启盛的三个阶段,苏小玎在造型上也下了很大功夫,他和造型老师研究了很久,配合人物的三个阶段在剧中一共换了三副眼镜。第一阶段是一副黑框眼镜,“黑框眼镜是有边缘的,也代表了他在那个时候做事情是有分寸的,知道底线。”第二阶段就换成了一副无框眼镜,这个时候高启盛刚刚事业有成,哥哥高启强认了干爹,在京海市有了一定的地位,无框眼镜预示着高启盛内心开始膨胀,做事开始为所欲为起来。而最后一个阶段代表着“他开始掩饰和伪装,但是事实上他已经陷入‘深渊’无法收场了。”
微表情的力度把控,要感谢对手戏演员
几乎从一出场,高启盛眼睛里就透着一股劲儿,导演徐纪周和苏小玎说过,在这一点上他和高启盛很像。从2013年的《战雷》,到2016年的《胭脂》、2023年的《狂飙》,苏小玎的每个阶段都看在徐纪周眼里。“我是一直憋着一股劲,一直坚守好好演戏。高启盛也一直憋着一股劲,想要出人头地,不再被人看不起。”虽然情况不一样,但感觉是可以借鉴的。
此外,苏小玎还借鉴了不少影视作品,比如杰昆·菲尼克斯主演的电影《小丑》,苏小玎觉得高启盛和小丑有异曲同工之处,都是随着受挫一点点发生着改变。“眼神、抿嘴一笑,我觉得都需要。”而对于这些展现高启盛特点的微表情拿捏,苏小玎觉得还要感谢剧中所有对手戏演员,用力过猛就会显得浮夸,用力不到就失去了效果。苏小玎说:“我觉得感受力太重要了,真的是感受到哪儿就演到哪儿。所以对手戏演员给你的感受特别重要。我真的很庆幸自己遇到这个剧组,遇到了这些这么好的对手戏演员。”
苏小玎说,在表演中更注重眼神和微表情上的拿捏。 图片来自其微博
和张颂文的对手戏,几乎都要即兴发挥
“不是我自夸,要是对角色准备不充分的演员,真接不住颂文老师每天的灵魂拷问。”苏小玎笑着解释。原来每天拍摄前,张颂文都会有一搭无一搭的问苏小玎一些问题。“比如他会问我:小玎,你觉得高启盛是读什么专业的?你觉得小盛读的大学离咱家有多远?”
因为剧中高启盛总是会自己做一些小玩意,还做过一把枪,苏小玎回答张颂文:他觉得高启盛应该是理工科,比如半导体专业。至于学校离家的距离,他觉得应该就像北京到天津的距离,有事或想回家就随时能回去,平时没大事就不回去了。
电视剧《狂飙》中,苏小玎与张颂文饰演亲兄弟,两人的对手戏也很多。 图片来自该剧官微
张颂文的灵魂拷问主要源自他对塑造角色的习惯,他非常喜欢即兴发挥,而他发挥的依据都来自于这些对于人物背后的补充,“颂文老师每一场戏几乎都会即兴发挥,然后我必须接住,再抛回去。我俩经常把0.2的戏份,演成2.0的。”苏小玎既享受有这样的对手戏演员,可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欲望和空间,又特别感谢导演,给了他们自由的空间和严谨的把控。“导演很敏锐,他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,哪些保留,哪些舍掉,最终呈现出了一个很统一又顺畅的内容。”
会担心“反派”标签,但也是挑战
苏小玎清楚的记得,三岁那年他就被剧组选中出演了一部名叫《请播315》的片子。那是1993年,是“3·15打假”的头几年,也是苏小玎人生第一次接触到“拍戏”这件事。
这次“触电”并没有改变苏小玎的人生轨迹,在家人的鼓励下,他开始学习音乐,并考下了钢琴10级。但到了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,苏小玎还是选择了表演,并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。
“我发现我对表演好像比对音乐更感兴趣,我可以把身体当成一个载体和工具,我的语音、语调,语言节奏,肢体表达都是可以运用的工具,这种运用比音乐还要复杂,可以延展和开发的可能性更多。”苏小玎说。
随着《狂飙》的热播,更多人看到了苏小玎这个演员,他也期待自己未来能有更多挑战不同角色的机会。高启盛的成功可能会让他在一段时间内被打上“反派专业户”的标签,苏小玎表示会有担心,但这也是对自己的挑战,未来不排斥再演“反派”,会一直憋着“那股劲”,认真对待角色和作品的那股劲。
苏小玎说,虽然会担心被贴上“反派”的标签,但这对演员来讲也是一次挑战。 受访者供图